首页
1
最新消息
2
会议窍门
3
「会议」的终极技巧:掌握开会的十大诀窍4
Missing parameters [image]

「会议」的终极技巧:掌握开会的十大诀窍

 

资料来源:2019-8-7  文章来源:远见杂志      一流人   

前面已经提过,有效率的会议和会议引导者有多重要。接下来,我再介绍十个具体诀窍,包含如何活用引导者来提升会议的效率。

锻炼会议上的发言技术 

要强化在会议上的发言能力,请先记下每位与会者的姓名,以姓名相称总是比较好沟通。在表达意见时,切记不要感情用事,重点是明确指出双方意见不同的地方。还有,在反驳对方的意见时,一定要提出相对的提案。否则就是为反对而反对,凭白打断整场讨论。

另一个重点是,细心留意听众的状况和对话发展。无视对话脉络,一味主张自己意见并没有意义。不过一旦时机成熟,就要果敢地切入重点论述。为此,你事先记下来自己到底要说的重点。

秉持「三分之一法则」发言 

当你在对话过程中有话想说,不要马上说出口。先累积三件想说的事情,从中挑选一件「你真正想表达」的内容发言。我称这为「三分之一法则」。

只有一件事想说,通常是一时兴起。想到什么就说什么,你的对话不会有内涵;而「二分之一」又稍嫌薄弱。累积了三个想法,多半会归纳出不错的意见。这也代表,你懂得配合谈话的发展,说出重要又有效的言论。

在会议中不要论资排辈 

社会的上下或辈分关系明显,不是一件坏事。但在会议中过度讲究资历和辈分,将使会议失去原本的功能。因此在会议中,最好先排除辈分制度。引导大家畅所欲言也是引导者的重要职责,与会人士也要有同样的共识,会议才能具有高度的建设性。

「换座位」便是具体的改善方法。一般来说,会议室的位子表面上都是随便坐的。然而,地位越高的人多半坐在越里面,大家也会下意识地按照辈分入座。於是,发言次数和顺序也就跟著资历和辈分走了。要避免类似的情形,可以按照赞成派、反对派、中立派的方式入座。拿起各自的东西换座位,会帮大家建立平等意识,摆脱辈分的束缚。

订定时间限制 

没有明订结束时间的会议,注定变得冗长。首先要明确指出会议结束的时间。如果规定一个小时,就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开完;规定两个小时就得两个小时内开完。再者,那些发言时间过长的人讲话多半很空洞,最好也限制每个人的发言时间,以免有人说个没完。

开会要有效率,需要经过一些训练。白板和码表能够发挥训练效果。请在讨论时摆上一面白板,写上不同意见派别的论述。如此一来,讨论内容经过统整后,就不会流於无意义的争论了。除此之外,各个派别的意见也会更明确。码表准备好了以后,给每个人三分钟的发言时间,训练大家在发言前,先整理好自己的论述。

设定一个容易得出结论的主题 

设定一个容易得出结论的主题,也是具体推动讨论的重点。一开始主题就设定得太大,绝对免不了抽象的讨论,对话也将毫无交集。最后将变成讨论了老半天,却无法决定任何事。

会议引导者的职责不只是统整论述,还应该积极引导大家提出具体的方案。另外,先从「比较容易决定的主题」开始解决,也是会议引导者该有的手腕。

先解决比较好处理的议题,会议才不至於松散;论述经过归纳统整后,大型主题也会更容易讨论出结果。

「不翻案」是开会礼仪 

有些人在会议中喜欢老话重提,推翻已经建立的共识,这是应该极力避免的事。除非发现了新的证据、论点,或是找到之前遗漏的重点,才能推翻已经建立的共识,重新退回原案思考。可是,千万不要因一时冲动而推翻共识,或是把刚才的讨论作废,这样花再多时间讨论都不会有进展。

利用「后设讨论」培养宏观的视野 

会议引导者要有综观讨论方向的能力。换句话说,引导者不能拘泥於自己的主张或思想,要以宏观的视野掌握讨论方向,弄清楚与会者有哪些意见,观察各个派系之间是否有一定程度的谅解,并在整理论述的过程中推动会议进行。

有时我会请学生分成两组,一组是讨论组,另一组是观察组。讨论结束后,由观察组来召开检讨会。我会问他们一些问题,让他们互相交换意见。例如,刚才的讨论是以什么方式进行?谁的意见最具有说服力?改变论述的关键是什么?

这种训练方式我称为「后设讨论」,多尝试几次,就有能力掌握讨论内容,在会议上发表有效的言论。

了解休息时间的功效 

会议停滞不前时,需要转换气氛。任何会议都可能有停滞的状况发生,这时可以先暂停会议,提议大家去喝杯咖啡休息一下。

先中断讨论,制造让大家说出真心话的机会。你可以问他们期望的发展是否跟刚才的讨论方向一致。如果有人先提出质疑,其他人就敢发表意见了。有些人可能会坦白,自己刚才是碍於讨论方向才说出违心之论;搞不好还会有人说,被否决掉的意见其实也不错。

在休息时间说出的意见才是真心话。再者,有一段休息时间也能沉淀情绪,消除身体的紧张与疲劳,这样讨论才有重新开始的空间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在讨论不出结果时,先到咖啡厅休息,安排一段回顾会议过程的时间。

如此一来,就算这次会议无疾而终,或许也能成为下一次推导结论的开始。

活用协调式的讨论能力 

讨论的方式有两种,一种是用反驳对手的方式进行辩论,一种则是协调不同意见来推导结论。其中辩论法是由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所开创的体系,对於同一议题持有相反意见的人,要以各自观点反驳对手,直到某一方胜出为止,属於「战斗型」的讨论方式。

不过,我觉得这样的辩论法不太实用。别的不说,彻底驳倒客户或主管是会倒大楣的。所以,我们要活用协调式的讨论能力。好比在讨论时,不要光想著驳倒对方,最好加入「设身处地」的思维。这么做可以看清「双方的立论优劣」,掌握灵活的思考能力。换句话说,重点不是叫你计较输赢,而是提高彼此的「自知之明」并加以利用。

在反驳对方时,也千万不要斩钉截铁地否定,要用温和的方式发言。例如先迎合对方,再提出自己的意见。也就是,在调和中穿插自己的主张和意见。

用脑力激荡法提升会议能力 

我建议各位用脑力激荡的训练方式,来提升前面提到的开会能力。脑力激荡法的精髓,在於「不争论」的大前提。也就是不要否定对方发言,只求尽量提出各种意见。

听到不错的意见就拍手或赞美,至於不太能认同的意见也先拍手附和。重点是用虚怀若谷的态度来包容各种意见。随著意见越多,起先你觉得不怎么样的意见,之后想想或许也没那么糟。

另外在提出意见的阶段,要蕴酿能够畅所欲言的气氛。组织的改革和进化,源自於多样化的意见;高压领导者召开的会议,不会有创造性。「一言堂」的会议没有太多选择余地,组织很可能被带往错误的方向。

全文网址:

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.html?id=44282

上一个 回列表 下一个